[重庆日报] 渝中区较场口消防救援站:向应急救援全能选手转变
应急管理系统先进模范系列报道
渝中区较场口消防救援站:向应急救援全能选手转变
较场口消防救援站参与大型危化品槽车侧翻泄漏事故处置实战演练。(受访者供图)
消防员训练中,有一项全副武装登10楼的训练,这项训练的强度让不少消防员吃不消。但较场口消防救援站却要求自己的消防员做到全副武装登30楼。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刚刚获得“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的渝中区较场口消防救援站一探究竟。
创新战术操法
“机构改革后,消防员已从单一的救火队转变为应急救援全能选手。”救援站政治指导员李佰特一语破的告诉记者,为适应新要求,他们不仅自加了训练科目,还创新了不少战术操法。
“这本书就是我们自己编发的。”拿着《全员岗位练兵训练手册》,李佰特介绍,针对辖区高层、地下、大型综合体等不同特点,救援站成立了多个专业攻坚组,在日常训练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消防救援站自主研发出10余种小空间、大强度、有针对性的新型训练器材,摸索创新出高层水带施放操、地下密闭空间纵深救人灭火操等20余种战术操法。还充分利用超高层建筑、山城步道等实战环境,聘请专业体能教练,开展耐力、敏捷、核心力量、柔韧性等专业化训练。“我们有一项沿外墙铺设水带的操法,在前不久的一次高层火灾中投入使用,沿外墙铺设水带比以前的沿楼梯间铺设要快得多。”
据统计,近年来,在各级各类比武竞技场上,较场口救援站先后拿下11次团体冠军、12次“训练标兵单位”,28名消防员获“岗位能手”“训练标兵”称号。今年,救援站站长助理阮洋洋还一举夺得全市首届“巴渝工匠杯”灭火战斗员组第一名。
对辖区景点、高层了如指掌
救援站提高的不仅是战术水平,还有对辖区的熟悉程度。今年9月30日,“闭关”5年的十八梯街区正式开门迎客,那个曾经消防隐患突出的老破旧片区,经过改造升级,变身传统风貌景区。就在开门迎客的前一天,十八梯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就是较场口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们,来这里进行一场实地消防临时演练。“几乎每个月都会搞几次临时演练。”李佰特说,所谓临时演练,就是不告诉消防员这是模拟演练,而是按真实警情进行处置,这样有助于提升消防员的反应水平。
较场口消防救援站辖区,地下交通网络复杂、高层建筑密集,再加上10余个全国知名的网红景点,消防站的消防员们会定期面向辖区实战环境开展有针对性的“六熟悉”活动,随机开展无预案拉动演练,以适应突发的各种灭火救援新情况新挑战。
“辖区的每一栋高层、每一个重点区域,我们消防员都去走过,周边哪里有消火栓、哪里坡陡路窄,我们都要做到了然于胸。”李佰特说,例如蔡家石堡地区,这里地势复杂,门牌号几号和二十多号相距很远。如果是几号着火,从中兴路进入就会快不少,如果是二十多号着火,从和平路进入就会近很多,这些都得提前熟悉,否则走了绕路就会影响救援速度。
成立志愿服务队帮助困难群众
早在1983年,较场口消防救援站自发成立了“红岩服务队”,消防队员们捐出工资建立“红岩基金”,用于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至今,消防救援站队员依然坚持了这一传统,每月依托红岩爱心售卖机、爱心回收站等方式献爱心,在支付宝、微信等平台开展匿名捐款捐物。
“感谢消防队的小伙子,这么多年了,一直帮助我。”年逾九十的王志湧老人说,这几十年来,从“橄榄绿”军装变成“火焰蓝”制服,不变的是总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定期到他家里来做家务、送资助、送温暖,让他很是感动。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较场口消防救援站通过各种形式帮助群众解决急难事等6000余件,先后资助贫困学生300余名,帮扶特困老人150余人,累计捐款35万余元。
集体名片
渝中区消防救援支队较场口消防救援站始建于1920年,是重庆第一支建制消防队,现有消防员41人,担负着渝中半岛解放碑周边近5平方公里的灭火救援、抢险救灾和消防安保任务。曾先后荣获“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等称号。近日,较场口消防救援站荣获“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