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党建之窗 应急科普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 > 媒体信息

[中国应急管理报] 作业安全知识知多少

日期: 2019-08-19

企业开展作业前应对作业环境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并经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审核,负责人批准。方案中要明确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及其安全职责,作业前应当将有限空间作业方案和现场作业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告知作业人员。现场负责人应当监督作业人员按照方案进行作业准备。

1. 按规审批建档。作业人员应按照本企业制定的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履行审批手续,办理有限空间安全作业证后实施作业并存档备案。

2. 做好安全警示。作业前,应封闭作业区域,并在出入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警示标识。

3. 做好隔离。安全隔离应当采取可靠的隔断(隔离)措施,将可能危及作业安全的设施设备、存在有毒有害物质的空间与作业地点隔开。

4. 清除及置换。当有限空间内残留有有毒有害、燃易爆气体等物质时,需要使用水、水蒸气、惰性气体或新鲜空气进行蒸煮、清洗、置换或吹扫。当使用前三类介质置换后,应进行充分通风,防止有限空间内缺氧。

5. 通风和检测。有限空间作业应当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在作业前,作业人员应先对有限空间进行充分通风,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通风后,使用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检测硫化氢、一氧化碳、氧气含量、易燃易爆气体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气体浓度如不符合标准情况,应重复通风检测程序,直至符合要求。

6. 配齐防护用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应穿戴全身式安全带,使用安全绳;当作业环境较为复杂,仍存在危险的情况下,应使用空气呼吸器。

7. 作业与监护。作业时应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并且对作业场所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进行连续监测;监护者应坚守岗位,与作业者进行持续的沟通,全程进行持续监护,不得脱岗;当作业者出现身体不适、气体检测报警仪报警等情况下,应及时停止作业,撤离作业场所。

8.作业结束。有限空间作业结束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当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保证撤离在场所有作业人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