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应急管理局
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790号提案的复函
王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重庆市应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措施的建议》(第0790号)收悉,十分感谢您对应急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经与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委、市气象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灾害多发频发,自然灾害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2021年河南郑州“7·20”遭遇特大暴雨,我市也先后遭遇了2020年洪水、2022年干旱及山地林火三个“百年不遇”灾害。我市以别人的教训为教材,以自身的实战为经验,认真自查自省,开展复盘总结,以应对极端灾害天气为底线,坚持因地制宜、问题导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重点从体制机制、工程防御、风险防控、应急能力、宣传教育等五个方面着手,持续促进我市“应极”能力提升。
一、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协调高效运转
2018年机构改革以来,作为新组建的、负责统筹全市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我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持续推进行政管理、组织指挥、救援力量、制度保障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建设,依托市、区县两级“1委4指”组织架构(市减灾委及市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气象灾害防御4个专项指挥部),会同相关防治责任部门,构建相关制度体系和工作规程,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统筹推进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序运转。2018年以来,我市在气候极端变化、灾害发生起数总体上升情况下,因灾死亡(失踪)人口逐年下降,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强化基础设施,夯实工程防御基础
按照“冬春强基础,汛期抓应急”的工作思路,利用冬春“窗口期”,梳理问题清单,制定目标规划,明确当期重点,在夯实工程防御基础上下功夫。一是加速推进防洪减灾设施和机制建设。建立了排水防涝应急抢险“1+43+1”体系和易涝积水点三级动态管理机制,形成391处易涝积水点动态数据库和空间分布图,依托“排水防涝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开展应急调度工作。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195座,占规划任务89.6%。二是按照“发现一户、改造一户”的原则,2022年下达农村危房改造计划4147户,已开工4147户、竣工4145户。三是对黔江区、荣昌区、渝北区继续做好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农村民居(黔江6户、荣昌1458户、渝北458户,小计1922户)整治工作,已完成整治1922户,整治率100%。四是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建设,完成115座森林防火标准化检查站建设任务,新建森林消防水池617座,新改建防火阻隔系统2427公里,建设2900余个火情智能监控点位(3个区县已完成招标)。五是建设应急避难场所4720个,其中长期53个、短期936个、紧急3707个、特定24个。在2022年我市发生60起自然灾害中,紧急转移安置6772人,其中集中安置370人,启用应急避难场所2次。
三、抓住关键环节,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紧扣“知风险、识风险、防风险”的关键环节,统筹推进风险普查、会商研判、预警管理工作。
(一)全面普查知风险。统筹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风险底数,开展风险评估,支撑风险防控。该项全国性的战略工程,历时三年半,将于今年收官见效,届时将为我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数字赋能”提供重要支撑。
(二)会商研判识风险。建立重点防治部门汛期监测信息日报告工作制度和市、区县“1+7+N”会商研判机制(1:年度趋势研判;7:7个重要时段趋势分析;N:针对每次灾害天气过程的临灾会商),特别是针对每次灾害天气过程,通过分析灾害天气过程具体时段、量级、主要灾害风险、重点领域、区域,研判其对交通、建设、农业等相关领域及重大活动等方面的影响,靶向开展防范应对工作。
(三)预警管理防风险。一是开展预警规范体系建设。针对全市暴雨、高温、大风、雷电等11类灾害,按照“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编制预警响应规范,将气象部门普适性防御指南,转化为行业、乡镇(街道)个性化行政指令,构建全市预警发布及响应规范体系。二是升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我市既有预警发布6级网络体系实施智能升级,实现气象部门预警信息与行业部门、乡镇街道响应指令及相关责任人的自动匹配、一键发布。三是开展实时预警行业实践。统筹推进水上交通实时监测预警服务项目建设,长江、乌江、大宁河等水域75个气象监测站点联网,实现了“气象监测设施—行业主管部门响应指令—船舶卫星定位终端”的实时传输预警;创新推进城市易涝点水位监测与交通信号预警联动项目,中心城区6个区首批明确36个易涝点位建设计划将于今年汛前全部完成;气象部门与公安交巡警部门开展高速公路恶劣天气影响路段预警工作,2022年首批在石柱、酉阳两地试点,今年还将在万州、江津、合川三地扩大试点范围。四是提升极端天气感知水平。2022年,我市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预警时间平均提前51.9分钟、40.9分钟;长江、嘉陵江、乌江、渠江、涪江、大宁河6条河流内9个国家基本预报断面均编制了洪水预报方案,除大宁河巫溪站外预报方案精度达到甲级;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的全流程监测与管控,将预警单元精确到乡镇、斜坡单元尺度,已具备联动气象预测和实况动态数据短临和中长期风险预警预报能力。
四、强化底线思维,持续提升应急能力
(一)针对突发极端,细化预案措施。强化危机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分析历史灾害、总结学习经验、吸取各方教训,针对我市敏感的各类极端灾害天气,在既有各类灾害应急预案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简化工作措施,先后出台极端暴雨灾害应对“十二条”措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对“十条”措施、地质灾害防治“九条”措施和高温干旱灾害应对“十二条”措施等一系列应对工作方案,为有序有效应对极端灾害提供规范遵循和制度保障。
(二)开展复盘分析,强化训练演练。一是复盘极端。深刻汲取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针对我市“三个百年不遇”灾害(2020年洪水、2022年干旱及山地林火灾害)应对工作,各级各部门模拟情景、复盘总结,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二是总结汛期。每年汛期结束,即组织开展总结分析全年灾险情的发生时间、分布情况、致灾因子、成灾过程、防御措施等,扬长补短、查漏补缺,指导后续一轮冬春基础建设,促进协调运转机制优化完善。三是强化训演。按照“一总三分”模式,每年开展年度灾害抢险救援综合应急演练,分灾种组织森林山地灭火、危化事故救援、水域救援实战演练;汛前,全覆盖组织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单点避险演练;联合四川、贵州开展流域超标洪水防御调度演练,检验水文监测、预报预警、水库调度、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三)建强队伍,备足物资。一是建队伍。组建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覆盖矿山事故、森林火灾、地震地灾、洪旱灾害救援等多种专业救援;组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52支(市级13支、区县39支),市、区县、乡镇三级直属专业救援队伍规模约3.2万名;规范管理社会救援力量30支。二是强装备。依托重庆安能公司,保障应急救援大型装备常态储备及应急抢险救援支撑;加快航空救援体系建设,积极争取6架中大型直升机驻防重庆,不断壮大无人机力量,以购买服务方式分别在梁平、龙兴、黔江布局无人机驻防点,实现市域内1小时航空应急救援;大型水上工程抢险救援船“中国应急重庆号”建成投用,提升深水救援能力。三是备物资。“中央-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基本建成,4个市级分库预储14个品种、9.24万件(套)市级救灾物资,35个区县前置14个品种、7.84万件(套),确保救灾物资灾害发生后10小时内抵达灾区。
五、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全民防灾意识
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重要节点,以及“五进”(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活动,通过电视电台、公众网、手机报、微信微博、抖音等多媒体平台,利用地灾宣教“微课堂”、典型案例宣教片、应知应会手册、水旱灾害防御知识小课件、宣传海报、防火公益广告、防火倡议书等宣传载体,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切实强化公众防灾意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虽然近年来我市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面对日趋复杂的气候环境和日益频发的极端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应急是常态,“应极”是底线,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强“1委4指”办公室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应急部门综合优势和水利、规划自然资源、林业、气象、地震、农业等灾害防治主责部门的专业优势,压实交通、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旅游、能源等灾害敏感部门的行业责任,不断健全完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持续提升自然灾害工程防御、风险管控、应急救援能力,着力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重大风险,守住不因灾发生群死群伤底线,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环境,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再次感谢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恳请您继续关心和支持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此复函已经市应急局宋平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附件)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
2023年4月26日
联 系 人:王凯嘉
联系电话:63086251、15523353365
邮政编码: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