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法定信息 > 建议/提案办理

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648号提案的复函

重庆市应急管理

关于市政协次会议第0648号提案的复函

王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应对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的提案》(第0648号)收悉。经与市经济信息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您对我市城市生命线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涉及城市供水、电力、燃气、交通、通信等多维子系统,对城市生命线发生风险诱因的多样性、各子系统之间风险的高度关联性及一旦诱发对城市危害的严重性等有独到的见解,提出的7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各相关市级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并逐条进行了研究,现将在应对城市生命线安全风险方面的工作进行汇报。

一、认真分析研判,分级分类管控

    针对我市作为特大城市、山地城市,特别容易遭受自灾害、人为事故灾难等冲击的特点,市减灾委办公室于2020年5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会商研判工作的通知》(渝减办〔20207号)、2022年3月印发了《重庆市自然灾害会商研判工作规程的通知》(渝减办〔20224号),强化了应对自然灾害工作会商研判。建立了“1+7+N”会商研判制度,其中“1+7”为趋势分析,注重年度和7个重要时段的总体趋势和行业综合分析,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整体部署提供依据、奠定基础,重在“战略”研究;“N”为临灾会商,针对某灾害性天气过程预报(或重大事件活动)开展的灾(事)前形势分析,需明确应对处置具体措施要求,重在“战术”部署。通过趋势分析和临灾会商梳理可能因自然灾害灾难影响的大型城市生命线关键节点,提出应对灾害的防范措施建议并形成会商研判意见。市、区县各级各部门根据会商研判意见,根据管辖区域及职能职责分级分类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应对措施,切实做到超前防范。

二、强化管廊管理,防范系统风险

一是完善综合管廊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出台《重庆市城市综合管廊管理办法》(渝府发2021342号)、《城市综合管廊管线入廊协议示范文本》(渝建人居202123号)、《重庆市城市综合管廊人民防空设计导则》,从体制机制层面规范综合管廊安全和应急管理,落实管廊运营单位、管线权属单位等在综合管廊安全和应急管理方面的责任义务,并推进综合管廊建设落实人防安全要求。二是加强综合管廊运行安全日常管理。印发《关于加强城市综合管廊运营安全管理的通知》(渝建人居20216号)、《关于深入开展城市综合管廊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渝建人居20211号)等文件,对各区县综合管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工作进行部署和指导。三是持续推进智慧管廊建设。目前市级综合管廊管理平台已完成功能设计,建成后将实现全市综合管廊运行维护数据的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开州、南川等区共计16公里综合管廊已实现智能化运行,梁平、垫江、云阳、彭水、万盛等区县共计48公里综合管廊已完成智能设备安装,正在建设监控中心和智慧管理平台。四是开展管廊运维员培训认证。指导市城建高级技工学校完成《重庆市管廊运维员培训和考核标准》编制,已于2021年11月由市人力社保局以“渝人社办2021279号”文印发,目前正在筹备管廊运维员培训班,为全市培养综合管廊运维安全管理和技术人员。五是出台综合管廊工程技术标准。根据我市山地城市特点,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山地城市紧凑型综合管廊技术标准》《城市综合管廊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标准》,指导各区县推进以缆线管廊为主的综合管廊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综合管廊的运行维护,大力推广建设组合排管形式的缆线管廊,实现电力、通信等管线“同沟不舱(孔)”,既能解决“马路拉链”问题,又能避免风险集中现象,从“规划、建设、管理”三方面入手降低综合管廊安全风险。

三、推行智慧管理,提升防灾能力

一是2021年印发了《重庆市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以重庆市CIM平台为底座,以设施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重庆市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地下空间、地下人防、地下管线等3个子系的“1+3”模式建设市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打造城市地下空间智能化综合应用场景,建立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数据动态更新机制,做好数据共享,提高信息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完善实时监控、模拟仿真、事故预警等功能,逐步实现管理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二是城市公共交通方面对桥梁设置了安全监测系统,通过自动化、智能化传感器及监测设备进行现场、无损、实时采集设施荷载、环境与结构响应信息,分析桥梁结构安全、运营性能,获取桥梁因环境因素、损伤或退化而造成的改变,掌握桥梁结构实时安全健康状况。充分运用GPS、视频监控手段,切实加强对车辆运行过程的动态管理,不断规范驾驶员的安全操作行为。三是在全市范围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重点区域精细化调查工作,充分利用“天--地”一体化多源立体观测体系,深入实施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调查,探索开展“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试点工作,推进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逐步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建成了专业监测预警268处,专群结合监测预警实验12732处,共安装设备58731套,基本形成了“人防+技防”的工作格局。运用数字中台技术,通过1个数据中台、1个APP、4大管理体系、40个区县终端的信息化集中建设模式,实现地质灾害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告警、预警、处置全流程闭环管理。四是开展燃气管道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试点,综合应用泄漏监测、压力流量传感、图像智能分析等技术,实现对燃气管道及相邻空间的实时监测监控,提高风险识别、防控、处置能力。五是按照“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原则和“平台化、服务化、组件化、共享化、标准化”要求,逐步将分散、异构的原有业务系统和新建业务系统整合,实现行业部门数据资源融合,为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和应用支撑,着力打造业务协同、统一指挥、高效运转的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平台,并进一步创建形成“城市智慧大脑”。

四、科学制定预案,提升应急能力

一是不断加快《预案管理办法》和《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进度。印发了《重庆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理顺各区县和行业部门预案管理职责职能,进一步优化城市生命线系统应急预案体系规划设计。二是以贯彻《应急预案管理实施办法》为契机,制定《重庆市预案修编指南》,指导城市生命线相关行业部门、区县加强本地区本领域预案体系建设,制定修订预案明确重点关键,提供标准流程化模板,提升预案实用性和操作性。三是制定出台了《重庆市城市供水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划定了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明确了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发生后,市级层面、区级层面组织指挥机构和职责,建立了城市供水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与预防、预警监测及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了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间、响应措施和物资装备、通信、交通、医疗卫生、经费等需求。四是强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建了300人的重庆市应能专业救援总队,并分别前置到永川、万州、黔江及两江新区,联合相关区域及行业救援队伍开展日常训练和预防性检查,第一时间靠前处置突发事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效率。

五、加强公众教育,科普应急知识

一是市安委办印发《重庆市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实施方案》,市科协、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工作实施方案》,市应急局、市教委、市消防总队联合印发《重庆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常态化实施方案》等文件,坚持以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工作为统领,统一设计安全宣传“五进”LOGO、工作指南、宣传海报、科普丛书、安全手册、公益片、教育片、微视频、小游戏等系列配套宣传品,免费投放各区县和行业部门推广。二是市应急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科协等部门联合开展安康杯竞赛、青安岗创建活动、美术书法大赛、安全文艺创作大赛、科技活动周等系列应急科普宣传活动。三是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和安全文艺创作、安全美术摄影等比赛,积极开展“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应急科普展活动,广泛开展应急科普宣传。四是指导全市广场公园、体验场馆、游乐场、教育机构类等场所创建应急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招募专家和整合社会机构,组建市级安全知识百人宣讲团,每年开展千场以上安全宣讲活动。五是构建应急科普微信群矩阵。整合现有应急宣传工作微信群以及社区网格、小区业主、物业管理等联络群,建立起市、区县、乡镇、社区、网格五级安全宣传微信群,畅通应急安全知识宣传快速发布渠道,不断提高市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此复函已经冉进红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

                                  2022512

人:米绍成

联系电话:13640560065

    邮政编码:400121


附件下载:

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648号提案的复函.doc

主办: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主办

ICP备案: 渝ICP备19005697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5000000097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595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