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急管理报] 重庆探索超大城市安全韧性治理新路径
隐患揪得出 风险防得住 灾害救得了
重庆探索超大城市安全韧性治理新路径
细化核心目标31项、重点任务112项、“四重”(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100项;
归结89类监测数据、11304个感知设备、130余万路监控,新布设“卫星应急叫应终端”1409套;
构建“3+5+5”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基层新增配备3.2万台(套)救援装备,新建2.2万余处农村山区临时避难点,实行灾害救助资金、物资预拨预置机制。
…………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随着城市规模的巨型化、功能的复杂化,叠加极端天气频发多发,这座超大城市面临着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双重威胁,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重庆市应急管理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为方向,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安全韧性治理新路径,体系化、机制化、数字化、闭环化推进,全面提升事故灾害风险的防控、抗御、应对处置和快速恢复能力。
预防为先——
“三控八制”全量管控风险
“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将安全与韧性并提,表明我国城市安全治理理念、范畴、内容、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重庆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城市的风险是否可控,不能只讲“受得了”,更要强调“防得住”,城市安全治理要更加突出全面性、主动性和综合性。
近年来,重庆市从提升城市本质安全水平出发,将大量功夫下在“预防为先”,不断健全城市安全风险全量闭环智控体系,做好主动防御。
“我们围绕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城市生命线、公共空间安全,将风险防控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运营全周期,建立了‘三控八制’安全风险闭环管控机制。”重庆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三控八制”安全风险闭环管控机制指从风险的研判管控、隐患的排查整治、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与救援三个重点环节上下功夫,建立责任到人、精准研判、分级管控、监测预警、隐患排查、隐患治理、应急准备、处置救援八项制度。
在实践层面,重庆市将安全韧性城市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新增纳入《重庆市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管理办法(试行)》目录清单,制定安全韧性指引,强化安全风险源头管控。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出台《重庆市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十九条措施”》,从压实城市安全各方责任、严格城市安全风险闭环管控、开展城市安全突出问题整治、加强城市事故灾害应急保障、推进城市安全社会共治等5个方面提出19条具体措施,细化核心目标31项、重点任务(事项)112项、“四重”100项(重大项目17项、重大政策52项、重大改革5项、重大平台26个)、标志性成果10项,逐一明确了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
以城市安全突出问题整治为例,重庆市聚焦交通、建设、燃气、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持续打好安全生产“保卫战”,累计排查重大事故隐患5.67万条,已整改5.58万条,整改率达98.5%;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及设备工艺6.9万项;动态更新并闭环管控灾害风险隐患点位41类、3万余处。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
数字赋能——
“三级贯通”全域协同感知
9月中旬以来,受华西秋雨影响,重庆市面临“过境洪水+本地降雨”叠加风险,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重庆市应急管理局运用“数字应急·防汛抗旱”系统,提前12小时研判出涪江、渠江、亢河、任河等流域存在较高洪水风险,迅速对19个区县启动市级防汛应急响应,相关指令通过市、区县、乡镇三级治理中心及“141”基层智治平台,第一时间传达至一线指挥人员。
“指令清晰、路径明确,还能实时反馈执行情况。我们根据系统提示提前组织低洼地区群众紧急转移避险,实现人员‘零’伤亡。”9月18日8时,统计完该轮强降雨受灾情况后,合川区应急管理局防汛科负责人王远敏望着数字大屏上显示的数据,松了一口气。
自5月1日入汛至9月30日,重庆市成功应对了24轮强降雨,中小河流超警戒水位洪水达115次、超保证水位洪水27次。在此期间,“数字应急·防汛抗旱”系统累计输出研判成果4034项,生成防汛抗旱决策参考2016份,触发智能响应300余次。
“数字赋能推动防汛工作精准预警、智能调度,在今年多起特大暴雨过程中,帮助5.8万余名群众提前避险转移。”重庆市应急管理局防汛抗旱处指挥专员程波说。
这只是重庆市加快探索以数字化手段赋能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基于数字重庆底座,全面归集89类监测数据、11304个感知设备、新布设1409套“卫星应急叫应终端”等,系统搭建“数字应急”综合平台,建成安全生产智管、自然灾害防减救、应急指挥智救三大综合场景和20余个子应用场景,实现城市安全日常管理、监测预警、调度指挥及决策支持的全面智能化,确保全域安全“可感、可防、可救”。
据了解,“数字应急”综合平台将数字孪生、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先进技术深度融入。以城市生命线运行保障为例,重庆市建成全域全量一体化地下管线数字孪生系统,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区域燃气、供水、排水、油气长输“四类管线”孪生率达100%,推动全市管线挖损事故发生率下降约70%。
“我们还结合山地城市特点,创建前瞻型事故灾害AI分析智能体,建成灾害风险趋势、事故灾害推演、智能辅助决策等模型,强化城市的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重庆市应急管理局科技和信息化处处长任海滨介绍。
即使在“三断”极端情况下,重庆市仍可依托“数字应急”综合平台的支撑,通过视联网与政务外网的异构主备网络自动切换、卫星便携站、370兆自组网设备及7000余组应急广播终端,形成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实现通信立体化、全域透明化、指挥协同化、决策智能化。目前,重庆市应急响应速度已跨越式提升3倍,应急资源调度效率提升达1.5倍。

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组织队员开展清淤作业。
应急兜底——
“一体联动”提升实战成效
“打造安全韧性城市,数字技术是重要的赋能工具,但不是万能的。”重庆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市在提升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统筹能力,构建风险闭环管控体系、探索数字化治理体系基础上,立足应急兜底,全面提升事故灾害应对处置能力,夯实支撑保障基础。
近年来,重庆市全面强化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和支持保障三类专业化队伍、“专常群”三支救援力量,以及组织指挥、监测预警、预案演练、应急值守、装备物资五大准备,建成覆盖全市、梯次配置、一体联动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以“专常群”三支救援力量建设为例,重庆市围绕“乡镇先期处置、区县常态应对、市级专业攻坚、国家队重点支撑”目标,梯次构建“1+13+42+N”立体救援格局,基本实现全市域内“航空救援1小时、地面救援30分钟、群防员10分钟到达”的快速反应能力。
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修齐镇,应急办11名工作人员和综合应急救援队员每天早上都会雷打不动地开展晨训。这段时间,他们的晨训新增一项内容——学习掌握多功能破拆工具等各类新型应急救援装备。
今年4月,重庆市以基层需求为导向,为基层新增配备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震地灾、预警监测、通信服务、综合保障、航空救援七大类3.2万台(套)应急救援装备。
“这些装备的配发,使我们干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底气更足了。我们会尽快实现‘人装融合’,确保形成战斗力。”修齐镇应急办主任邓国顺说。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移民县、革命老区县,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广大农村地区洪旱灾害、地质灾害较为严重,如何提升这些地区的支撑保障基础?该县结合灾害分布情况、人口分布情况,在全县242个村确定了903个应急避险安置点。
近年来,重庆市共新增2.17万余处农村山区临时避难点,实现村村全覆盖。此外,重庆市进一步完善“七级储备+政社合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实行灾害救助资金、物资预拨预置机制,确保全市储备的救灾物资能够第一时间满足救灾需求。

重庆市航空应急救援总队用直升机进行空中灭火。







